第八回伯益之谜
传说中,早在舜帝时期,大禹就和皋陶一起,辅佐舜帝,二人成为舜帝的左臂右膀,同朝的重臣,还有商族(商朝)的始祖“契,周族(周朝)的始祖“弃”等。
这四个人,是舜帝时期朝中的四岳,这在《史记》中是有记载的。
而伯益,当时是大禹的助手,应是年青一辈,协助大禹治水立了大功的。
当时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舜帝命大禹治水,而皋陶主管着朝中大小事务,尤其是主管大理的朝中重臣。
所谓的大理,即是审案断案的大臣,因而,传说中的皋陶,是中华民族法官们的始祖。
他的身上,有“皋陶造狱,画地为牢”的成语故事,那是惩恶扬善的神话,那是教化着人们,要有从善的美德。
远古四圣,尧、舜、禹,再一个,就是皋陶了,他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远古时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远古时代的近四千年前,与大禹治水相对应的西方神话里,对应着一个“诺亚方舟”的故事,可能在那个时候,地球上,确实存在过一次大洪灾。
传说中,大禹治水是相当困难的,我们现在的人都知道,他因治水而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在当时生产力这么低下的情况下,其难度可想而知,当他治水成功后,那他当时的重重困难是怎么克服,战胜的?人们只能把他传说成一个神,得到了天赐的力量,而他,确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
由此可想,他当时,他所肩负的重担和他治水的决心,更而知道他为正受苦难的普天下百姓而忘我与天灾抗争的美德,这是我们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心怀,难以剖析的情愫,古圣的流传。
在《禹贡》编中,记录有大禹治水成功后,九州的水域流通情况,大致是:
冀州壶口工种施工以后,接着治理了梁山和它的支脉,太原附近的河道也治理好了,工程一扩展到太岳山的南面。恒水,卫水已经疏通好了,其水可流入大海,东方的岛夷人进贡皮服时,可以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然后再进入黄河来朝贡。
兖州地区的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疏通了,雷厦泽的治理工程也完成了。这里的贡品主要是带有各种花纹的丝织品和漆。进贡时可由济水,漯水乘船顺流入黄河。
青州的潍水与淄水的河道都已经疏通了。泰州一带出产的丝,大麻,锡,松和奇特美好的怪石,畜产品,桑丝等贡品,也可以由汶水直接入济水,再入黄河朝贡。
而徐州,淮水和沂水都已治理好了。这里土地肥沃,树木茂盛。进贡的五色土(应为今天我们所说的各种矿土),羽山山谷的大山鸡,峄山南面的桐木,泗水之滨的制磬石料,淮夷的蚌珠和鱼类,黑色丝绸和白绢,进贡时船只由淮水入泗水,而后再入荷泽。
淮河与黄海之间的扬州区域,彭泽湖已经贮蓄了大量的水,南方的人们可以在上面安居了,三江之水已经顺畅地流入大海。震泽也得以治理。贡品是金,银,铜三种金属,还有美玉,美石,竹子,象牙,鸟羽,旄牛尾,木材,沿海一带草制的衣服,贝锦,进贡时船只沿着长江进入黄海,再转入淮河和泗水。
荆州的长江和汉水流入大海,洞庭湖水系形成了。沱水和潜水都已经疏通了,云梦泽一带也得到了治理,这里的贡品有金,银,铜,象牙,鸟羽,旄牛尾,犀牛皮,各种木材,丹砂,磨刀石,彩色的丝织品,串起的珍珠,洞庭湖还有大龟,进贡时船只可由长江顺流入其支流沱水,潜水,汉水,然后由陆路到洛水,再进入黄河。
豫州的伊水,洛水,涧水都已疏通充入黄河了,荥波泽已经治理好了,可蓄大量的水,又疏通了菏泽,筑建了堤防,这里的贡品,漆,大麻(指粗绳苎麻,当时普通的人的衣服的主要原料),细葛布,苎麻(指细绳的,料子精细一点),细绢和细棉,石料,可由洛水直入黄河。
梁州的沱江和潜水也都疏通好了,峨眉山和蒙山的治理工程也已完工,大流河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这里的贡品有美玉,铁,银,等金属和兽皮,进贡时可经潜水和沔水,再进入渭水,然后由渭水横渡进入黄河。
雍州的弱水在疏通之后,向西流去,漆水和沮水在疏通之后,向北流入渭水。沣水也与渭水会合。荆山和岐山的治理工程已经完工,终南山等地方也得到了治理。三危山已能够居住了,三苗人民得到了很好的安置。这里的贡品主要是美玉,美石和珠宝。进贡船只由积石山附近进入黄河,顺流至龙门山,西河,然后在渭弯曲处与其它船只会合。西戎的民众居住在昆仑山,
析支,渠首等地,西戎各族百姓就能安定和顺了。
上面就是《尚书》中著名的(禹贡)篇的大致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大禹划分的九州的各地域物产及在当时的大致上的生产力水平,更可看到大禹治水在中原,特别是,黄、淮河流域,贯穿长江流域及各分支支流,基本贯通,且与海出口处相连,其规模之宏大,在当时生产力,制造工具这么落后的情况下,其完成之难度,有多么多么的艰辛巨大。
它还惠及东夷(今天的山东一带之地),三苗及西戎等当时非华夏集团的其它数不清的大大小小各民族。
因而,大禹的治水成功,是丰功伟绩。
因而,传说中的舜帝退位后,禅让给大禹,也正是理所当然的。
大禹即位后,德高而勤政的皋陶继续为禹帝管理着朝政,但因身体不好,很快去世了。
伯益和禹帝的儿子启,共同为禹帝管理着朝中大小事务。
相传中,在共同辅佐着禹帝的朝政中,禹之子启,更表现中杰出的才能,朝中重臣多与启共理重大事务。但,传说中,大禹帝在临终前,还是把帝位禅让给了伯益。
依照传说中尧,舜的禅让制,在大禹帝逝后,伯益须为大禹帝守孝三年,伯益也遵守着礼制,在大禹帝的墓葬地守孝了三年。
但朝中事务必须依然要处理,大禹帝之子――启,承接着这一任务。
由于大禹的治水成功,华厦的大地焕发出无穷的生机,洪水的退去,使得普天之下的民众得以依赖土地以耕种,昔日因没有粮食而被饿死的无数惨象消失了,得以温饱的人们在种植粮粟获得丰收以外的其它的领域,如粗麻衣编织,种桑养蚕,畜牧禽养,狩猎捕鱼,冶炼采矿,陶冶,文字刻符(因文字的诞生结束了绳编记事)与音律的不断出现等等,九州与众多的方国,夷族,都进入了新时代,传说中的蛮荒,已进入倒计时,一个新的时代,在距今四千年前起被唤醒,原始社会行将结束。
远古蛮荒之时,如果所有的人都能穿上衣服,除能冬天抵御自然界的寒冷,更是人类迈向文明的第一步,应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吧,因而,这物质条件必须满足人们需求,况,人很爱美。
传说中,大禹帝之子启,与朝中重臣每日勤于朝中政务,朝中三年,大臣们,事必啟于启。
很快,三年过去了,伯益为大禹帝守孝的三年,结束了。
按照传统,大臣们应该来朝拜伯益,请他继承帝位了。
可让伯益没有想到的是,朝中的大臣们每天都是在朝见着启,并为朝中的事情忙碌着,并没有人来朝见他,其实,或许,人民,呼唤着文明,时代的进步,呼唤着生命力,迎着朝阳。
传说中,更让他(伯益)没有想到的事是,当启让他继承帝位,他谦让,让启继位时,启好像谦让一下,就继承了帝位,而朝中众多诸候,重臣,均膜拜启为帝,自称为启之臣。
伯益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现在的地位,他既是德高者,更是个智者,他站出来宣布了自己的退让,让能者居之。
就这样,启继承了父亲大禹的帝位,并开天劈地的建立起中国五千年文明进程的第一个王朝――夏,这是家天下的格局。
这就是流传下来的,当时的事情的传说,当然,还有另外一些说法的,甚至是今天有关此事的主流说法,这和道家和法家的书籍有关,均说启与伯益有一战,启杀伯益,这对今天的我们的思维,是比较吻合的,但远古人,还真不一定,这些传说,那么远古,难觅佐证,这是小说里,说这伯益之谜的另一个原因。
传说中,当时他们是互相谦让,而启好像谦让一下就继位了。
当然,总得在他们二个中产生一个啊,须知道,尧帝之时,当他年老欲退位时,还遍访天下贤德者以选之,当他找到人们都说很贤德的许由时,许由不但不想做,还跑去颖水去洗耳朵。
这就是很有意思的许由和巢父的传说。
许由清高也好,迂腐也罢,这传说的侧面,多少反映出,当时这帝位,并不是什么人都一定愿意去当的。
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回归小说。
夏朝的建立,宣布华夏中原大地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到来,这是时代的进步。
传说中,心灰意冷的伯益到箕山隐居去了。
故事里,那里有他的老故人,箕山始人。
故事里,传说中的箕山始人,亦仙亦人的,在那里,已不知有多少的年、月、日了?
就这样,伯益尊者,带着他的琴,棋,书,画,四个弟子,前往箕山隐居去了。
再说回伯益,明智的他深知事已不可违,人为也好,天意也罢,他向天下宣告自己让位比自己更有能力的禹帝之子——启。
同时,他要求他的宗族族人要归顺夏朝,以免引起其他事端。
上到箕山的伯益,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这里,有他的知心朋友箕山始人,四个徒儿。
然而,他的隐居生活好像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宁静。
只过了半年,近期,他们前后发现了好几次,几拨人在他们箕山的半山腰的地方走动。
这可不是本族其氏部曾派来的人,那些人当时在山脚下的花意族,并且早都已经回去了,这是以前绝没见过的。
箕山始人和伯益尊者曾下去看过一下。
“无论是骑马的还是步行过来的,这些人显然是有较好的武功”,箕山始人这么说。
“这些人,他们虽衣装像普通百姓,但行动大方,并不躲躲闪闪,显然是执行官家命令”,伯益尊者这样说。
他们是想加害于我?还是想来保护我?伯益在想。
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那些人也只是在那半山腰之上,从不上来这房舍周围的。
此时,箕山始人的二徒弟姚珀派人捎话,半山腰之上的人,是派来保护伯益尊者的。
箕山始人的二徒弟姚珀,他在夏朝中任事,此时的他,八大名将之列,而且还封了候。
他封的候,正是这箕山脚下,花意族的地方,他是这个地方的候,方圆三百里。
三个月过去了,半山腰之上的人还在,他们的衣食自是无忧而方便,因山下富足的花意族的候爷,是夏庭的名将,自是相助无虑。
此时,夏庭征伐有扈人的消息不断传来,大军早已开拨,或已到了甘地了,伯益也知道。自己原部族的人也早传来了这样的消息。
而山半腰之上的人,近日,却与不知是那里来的人有些争执,那些人,显然也极具武功。
这天晌午,闭目养神一会,伯益从石屋房里走出洞口大厅,“老兄,下盘棋吧”,伯益说道。
“好啊,尊者,来盘象棋吧”,箕山始人说道,接着,二人开始下棋去了。
走出门的虞方天,一下感觉无事可做,他在四周看了看,不见那其氏族的那老兵,便径直往下边的山道走了下去。
突然,前面一道白色亮光在他眼里闪了一下,他本能往右边树丛躬身过去,侧身往前看,再细看,什么东西也没有,正纳闷犹豫间,又是一闪,而且好像有二、三道白光,他心一惊,把目光再往远一点的地方,往上看去,细细的看,还是没见到什么,循着刚才光闪动的判断,他往自己左前方继续远眺,依然没看到任何的动静。
突然,亮光直刺眼照来,看到了,几个人影,在打斗着,从石屋后面那条小山道移动过来。
危险,虞方天“嗖”的一下,使出师傅教的飘闪术,没几下,迅疾奔回石屋大厅。
二个师傅还在那里下棋。
于是,他走到放茶水的地方,伸出右手。
这里是伯益尊者看不到,而箕山始人能看到的地方。
箕山始人是什么人,但他还是平淡地对虞方天说:“你过来,具体地说清楚”。
走过来的虞方天说:“从山上下来的小道上,有亮着刀剑的人,在打斗着,向这里走来,是刀剑的亮光闪过我的眼睛,才看到的”。
“亮着刀剑的人,在打斗着,向这里走来,在打斗着的”,箕山始人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他叫虞方天呆在伯益尊者身边,他出去看一会。
很快的,他回来了,只说了一句,“我也看到了,但他们打着打着,却往原道上返回去了”。就是说,从山上想往这里来的人,被另外的人给逼回去了。
逼他们回去的人,好像很容易想到是什么人,他的徒弟,在夏庭封候拜将的姚珀,早已派人告知他,会派上足够的好手,暗中保护伯益尊者的,以防别有用心企图的人,生出事端。
但是,是什么人绕过这里上山,又想从山上小道向这里来呢?
是想加害,还是另有目的,无从知晓。
北雁已开始南飞,晨雾已初显霜露,箕山始人和伯益尊者,带着金童般的少年虞方天,下了箕山,乘着竹筏,到了另一个更为隐敝的地方,那里,是箕山始人说的,世外桃源。
第二天,其氏族的那个老兵,回报其氏族大头领,伯益的二子若廉说:“伯益尊者失踪了”。
其实,准确地说,应是,伯益尊者,和箕山始人,带着他们的徒弟,不知去那了。
传说中的伯益,因身份与地位的特殊,他后来的去向,还真是成了个谜,成了伯益之谜。